【工作】我在蝦皮做什麼?首次分享品牌行銷的日常

前言
工作後除了一篇台南酒吧的文章跟一篇狼人殺的文章外,已經好久沒有寫過新文章,坦白說連IG幾乎都是用一些舊文章重製。並不是完全沒空寫新文章,而是有一陣子突然對生活失去熱忱,沒有一個合適的狀態繼續寫作。同時那一陣子也對無法繼續寫作的自己有些不諒解,看著一些創作者都很認真地更新他們的內容,我卻什麼也寫不出來,深深覺得這樣只會離當初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越來越遠。
於是時間過著過著就到了年底,12月初參加了engage ai的#30 天激漲挑戰 (先說我沒有業配XD),每天一個小功課檢視自己,看到好多人也認真地做著功課,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要更努力地寫些新內容。同個時間點,公司的儲備幹部徵才開跑了,有邀請我回成大跟學弟妹們分享,也剛好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有些人問我:「為什麼只要是分享的場合找你去,無論有沒有酬勞你都會答應?」
因為傳承跟使命感吧!
在我的第一篇Medium文章裡 (【分享】我們不是草莓族,只是找不到容身之處的社會新鮮人與看不到未來的學生)曾經提過,在我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曾經受到很多學長姊、甚至是業界前輩的幫助,所以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夠是一個「給予」的人,很多的觀念是我走了好幾年才突然恍然大悟的,希望透過一些簡單的分享,可以讓更多人在更早的時間點認知到這些事情。
前言的近況分享太長了,下面開始進入正題吧!
我如何進入蝦皮的
需要具備的能力
如果之前有看過我的文章的人應該知道我是面試第一屆的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進來的,雖然面到最後一關沒有錄取MA,但公司給了我一份不錯的offer,也就是現在所在的Brand Marketing品牌行銷部。(延伸閱讀:【面試】沒有電商與管顧背景也能闖到蝦皮儲備幹部最終關)

面試的流程每年會有些變動,但我想這些面試過程想測試的能力或特質不外乎都圍繞在公司的企業文化跟適合公司氛圍、步調的人,所以跟大家分享面試過後甚至是結合進來工作後的一些觀察。
在前面的筆試關考的有GMAT等數學,實際進來公司後也發現,雖然蝦皮表面上看起來是超有創意、爆發力十足的公司,但背後做每一件事、每個決策都用了很多的數據去支撐,所以在前面的關卡就首先篩選數理邏輯也蠻合理的。
後面的團體面試到個人面試關卡,我列了兩個蝦皮的企業文化「順勢應變跟分秒必爭」,蝦皮後面階段的面試對沒受過相關訓練的人來說確實不太容易,算是我先前面試過的眾多公司中強度排得進前三名的。這類的團體面試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跟不認識的人團隊合作、分工,也需要在跟高階主管解case study時,很快地在腦中跑過自己的邏輯去回答對方或是進一步詢問有用的資訊,而這些都需要很快的反應跟適應能力。
畢竟變化快速的電商產業,明天永遠不是你想的那樣
面試或工作,打的都是團體戰
會在這裡特別標註這句話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畢業前求職的期間觀察到多數的人其實不太分享自己求職的近況,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怕丟臉。「如果大家都知道我在求職,我的朋友上了而我沒上,這樣好丟臉。」
而這樣的「怕丟臉」也註定會走向孤軍奮戰的個人戰。
但換個方向想,如果找一群朋友一起練習團體面試或個案面試,你會透過交流得到比原先更多的資訊,也能從每次的練習中扮演不一樣角色,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而工作後打的也會是團體戰,需要時常跟不同的團隊合作,那何嘗不在學生時期就著手這樣的練習呢?
插播:求職線上課程半價募資中
我的「打造個人求職品牌─履歷面試秘笈課程」正式募資中!堪稱最全面求職課程!課程中會有【投遞履歷前如何為自己累積聲量、蒐集前在企業名單】、【履歷亮點攻略】、【面試轉單攻略】、【維持職場熱度心態】
插播:履歷諮詢工商時間
再往下看之前,先插播一段工商,Ina目前有開設自己的一對一履歷諮詢,內容與戰績如下:
- 過去經驗主要諮詢欲投遞一線外商公司(特別為FMCG、電商產業)履歷,調整過後的外商履歷有高達八成以上投遞成功率,順利通過第一關ATS掃描
- 除了外商履歷外,也擅長協助諮詢者跨產業轉職(傳產到FMCG/電商),轉職履歷有高達七成以上投遞成功率

【一對一履歷諮詢預約】
如果有要轉職、求職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以下
📍一對一履歷諮詢詳細介紹: https://lihi1.cc/WAMGZ
📍一對一履歷諮詢報名表:https://lihi1.cc/xyFfL
品牌行銷的日常做什麼?

我的工作在品牌行銷部,做的事情是企劃並整合管理大型品牌在蝦皮站上的大型促購活動及專案,而工作中確實也運用到先前面試所需要的特質跟能力。
● 活動策略與預算分配:需要依據不同的品牌訂立適合的著案型並用過去的數據推算多少業績目標合理。活動策略下,預算要分配在哪些地方及個別分配多少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
● 流量推估與資源規劃:運用一些數據計算與推估我們分配的資源所帶來的流量能不能達到先前所訂立的業績目標,若不能的話則須找方法來補強。
● 跨單位協調整合:前面的前置作業都來回確認完畢後,就將活動所需的東西與各部門協調如何製作、設定與呈現。例如:最基本的活動要有美術,會與美術溝通共同設計出符合品牌形象又兼具活動氣勢且吸引點擊的視覺…等等依此類推。當然這階段也可能是與前面幾階段平行進行的。
● 活動上線:在活動上線前即使經過縝密的計算與準備,我們還是會準備備案以備一些突發狀況或業績不如預期能夠啟用。
● 結案與檢討:最後活動結束的結案,開會討論這次活動好的地方,變成一個操作的know-how持續傳承;不好的地方,推測可能原因是什麼,避免下一次再次發生。
進入蝦皮後的想法

進入蝦皮後也發現,面試時所測試的能力與特質,確實常使用在工作上。儘管活動上線前,做了萬全的準備、甚至準備了備案,但活動上線時各種error都可能發生,像是天氣狀況導致業績不佳、競品惡意破盤操作、到基本的系統故障…等。當突發狀況發生時,就得用最快的速度去解決,即使只有幾分鐘,損失的可能是幾萬至幾十萬的業績。
而很幸運的,除了工作做中學本身的成長外,我也在一個能夠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團隊。大多數的公司,工作型態很少會彼此交流,都是做好各自的工作。但在這裡,我部門裡的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品牌,彼此之間每天都會交流自己的檔期遇到的問題,而同事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現,我們也都會為彼此感到開心。(延伸閱讀:【分享】對第一份工作感到失望的原因及解法(新手儲備幹部必看!)│我與聯合利華全球董事吃早餐學到的那些事)
給正在求職的人

在我面試的倒數第二關,遇到的是我現在的主管,在面試的最後,我詢問他能否給我一些建議,而他跟我說:「在變動快速的產業裡,如果出現了一個機會就要積極爭取,因為你不爭取,別人就會更快拿走這個機會。」我也反思,過去的教育總於要我們閉門造車、寒窗苦讀準備到100%都準備好了,才開始等待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而在這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多少機會啊!所以不是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了,才盼一個行動的機會,而是一有機會就要馬上行動,甚至是自己創造機會。(延伸閱讀:第一份工作選擇電商,而非FMCG品牌端的三大原因)
後記
那天結束後在IG限時動態徵求照片,結果發現好幾個人回傳了照片給我,真的超感動!也謝謝有追蹤我IG的追蹤者跟看過文章的讀者特別在徵才會後找我,其中有位之前找實習問過我問題的學妹來跟我相認,她說只是想當面來跟我說聲謝謝。在分享的路上,曾經接收幫助的人能將這種助人的精神傳承下去以及飲水思源懂得感謝,這樣的心意就是我繼續寫作與分享的動力。
一年多前我也只是個平凡的學生,因為受過很多學長姊跟業界前輩無私的幫助,加上有感於台灣人願意分享資訊的風氣不太盛行,所以希望將這樣分享的精神傳承下去而開始經營IG跟Medium,進而誤打誤撞成為個人品牌。這個月跟明年度也即將著手舉辦一些線下的講座跟課程,像我前面文章所說,很多機會是自己創造的,如果不是去年不怕丟臉的自己,我現在或許也只是過著每天上下班的平凡生活。希望明年的自己也能越來越好,離自己理想的樣子更進一步!